方案概念模型的核心特点
抽象性与简化性
省略非核心细节(如门窗样式、装饰纹理),用概括性语言(如几何体块、线条、肌理)聚焦核心概念。
例:用倾斜的纸板块表达 “建筑与山地地形的对话”,无需雕刻墙面纹理。
快速迭代性
制作成本低、周期短(从几小时到几天),便于设计师快速修改和测试不同方案。
常用材料:卡纸、泡沫板、木板、铁丝、黏土、3D 打印简易原型等。
探索性与开放性
目的是 “提问” 而非 “结论”—— 通过模型测试空间尺度、光影效果、流线合理性等,为后续深化提供方向。
例:用不同高度的木块摆放楼栋,测试布局对通风和私密性的影响。
跨媒介沟通性
比图纸更直观,比文字更具象,能帮助团队、甲方或评审方快速理解抽象设计概念(如 “流动空间”“垂直社区”)。
方案概念模型的分类(按表达重点)
1. 形态探索模型
聚焦建筑或场地的整体造型与轮廓,用于测试形态的视觉平衡、比例关系或与环境的呼应。
特点:以几何体块为主,强调 “体积感” 和 “空间张力”;
例:用泡沫切割出高低错落的长方体,模拟建筑群的天际线韵律。
2. 空间关系模型
探索内部功能分区、流线组织或外部场地互动,侧重 “空间如何被使用”。
特点:常用透明 / 半透明材料(如亚克力、纱网)表现空间层次,用线条标注流线;
例:用分层卡纸搭建的商业综合体模型,每层用不同颜色区分零售、餐饮、办公区,用红线标出客流动线。
3. 环境响应模型
表达项目与自然环境(地形、光照、风向)或城市肌理的关系。
特点:会融入场地要素(如坡度模型、植被简化符号);
例:用沙土堆出场地等高线,再用纸板建筑模型测试不同朝向对日照的利用效率。
4. 概念符号模型
用隐喻性材料或形态传递设计理念的精神内核,抽象程度。
特点:常结合艺术化表达,甚至脱离实际尺度;
例:用缠绕的铁丝表现 “流动的公共空间” 概念,或用破碎的镜片象征 “历史与现代的碰撞”。
城市规划模型的核心功能
空间关系可视化
将文字、图纸、数据中隐含的空间逻辑(如 “职住平衡”“产城融合”)转化为可触摸、可观察的实体,帮助理解各要素(如居住区、商业区、公园)的位置与关联。
例:通过模型直观看到 “高铁站与周边商务区的距离是否合理”“城市主干道是否割裂了居住区与学校”。
方案推演与优化
作为规划方案的 “测试场”,通过调整模型要素(如拓宽道路、增加绿地),模拟不同规划策略的效果,发现潜在问题。
例:在模型中移动工业区位置,测试其对城市下风区空气质量的影响;调整公交站点分布,评估对居民出行效率的提升。
多方沟通与共识构建
打破专业壁垒,让政府、设计师、公众、企业等不同主体基于同一 “空间载体” 讨论规划,减少理解偏差。
例:在旧改项目中,用模型向居民展示 “拆迁范围与新建安置房的位置关系”,比图纸更易获得认同。
城市发展预测
结合人口增长、经济数据等,通过动态模型模拟未来数年(甚至数十年)的城市形态变化(如新区扩张、交通网络延伸)。
制作技术与工具
城市规划模型的制作需平衡 “性” 与 “表现力”,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:
1. 实体模型制作
材料:
基底:高密度泡沫板、木质底板(承载整体结构);
地表:ABS 板(模拟硬质地面)、植绒纸(模拟绿地)、亚克力板(模拟水面);
建筑:3D 打印模块(标准化建筑体块)、激光切割卡纸(表现建筑轮廓);
标注:金属线(交通线路)、LED 灯(重点区域高亮,如商业中心)。
工具:激光切割机(切割复杂地形或建筑轮廓)、3D 打印机(定制异形构件)、雕刻机(处理地形细节)。
2. 数字模型技术
GIS 平台:整合地理数据(地形、人口、交通流量),制作动态图层(如用 ArcGIS 叠加 “城市热岛效应” 与 “绿地分布” 的关系)。
BIM 技术:将建筑、市政设施等要素 “参数化”,可模拟施工过程或运营阶段的能耗、维护成本。
数字沙盘:结合投影技术,在实体模型上叠加动态影像(如模拟早晚高峰的交通流量变化、四季植被色彩转换)。
VR/AR 交互:用户通过 VR 眼镜 “进入” 虚拟规划场景,步行体验街道尺度、建筑高度,或用 AR 技术在实景中叠加规划方案(如在待开发空地的实景中,通过手机看到未来的建筑形态)。